当前位置: 中心首页 >> 正文

【北农榜样系列报道】张国庆:学生眼里的“金牌导师”

发布者:作者:学生记者:苏玉霞 大图设计:石鑫宇 [发表时间]:2018-09-28 [来源]: [浏览次数]:

【编者按】为表彰先进,树立典型,营造“"立德树人”的良好氛围,进一步激发广大教职工教书育人、管理育人、服务育人的工作热情,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育人水平,学校组织开展了20162018年度“三育人”先进集体、“三育人”标兵和先进工作者的评选工作。新闻网特推出系列报道,与师生一起走近“三育人”标兵,一起感受他们辛勤耕耘、默默奉献、立德树人、严谨治学的精神。

他会把全班同学的笔记收上去挨个批改;他会关注学生的朋友圈,然后把在学生朋友圈看到的有关生物方面的谣言在课堂上一一解释;他是学生眼中严厉的“张老师”,也是学生心中的“大朋友”。他就是2016-2018年度北京农学院“三育人”标兵、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张国庆老师。

从生物课堂到微信朋友圈,处处是课堂

作为专业基础课一线教师,张国庆老师年平均教学工作量超过300学时。他精心准备课程内容,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,不断更新知识内容,通过课堂互动、案例讨论、课堂问答等手段,强化学生的课堂参与度。以2017-18-1学期《生物化学》课程为例,课堂互动问题205道;强化课堂笔记的记录和章节总结的整理,生均课堂笔记抽查3次,章节总结批阅累计506人次;他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,将枯燥的生化代谢途径梳理与微信投票评选有机结合,通过绘图竞赛的方式,激发同学们自主学习和创造能力;他坚持不划重点、不给辅导资料,同学们依托课堂笔记和章节总结为纲,指导自身期末复习。

张国庆还把生物课延伸到了微信朋友圈,他会常常关注学生的朋友圈,如果看到学生在朋友圈转发的有关生物方面的错误知识或谣言,就会记录下来,找机会在课堂上一一解释。有时候他还会在朋友圈给学生解释某一生物现象,用风趣幽默的方法来让学生记住这些知识。他讲得自然风趣,学生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,还会将这些知识转发到朋友圈或者微博,让更多的人了解科学知识。

作业细批改,抄袭“零容忍”

让学生苏玉霞印象最深刻的是张老师的认真和严格。“大二终于盼来了张老师的《生物化学》课,也第一次见识了老师的认真。他会把我们五十多位同学的笔记收上去一个一个批改。我们的结课论文张老师也会逐个批改完,把每一个错误都圈出来,让同学改完之后再发给他,然后再改……直到改好为止。”

在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和研究生方面,他努力做到因材施教,充分结合学生自身兴趣和能力,选择相应的研究课题,亲力亲为指导学生如何查阅文献、设计实验、撰写论文,帮助同学们如何分析实验结果、解决实践问题,从失败的结果中挖掘进一步优化的途径。他结合政治理论学习和传统文化修养培养,强调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和担当,强化学生对细节的重视和优良习惯的养成,努力实现学生在自身基础之上的综合能力提升。2016-2018年间,他累计指导本科毕业生论文15人,7人被评为优秀论文,12人继续深造。实验室研究团队累计发表研究论文24篇、其中SCI论文4篇,申请发明专利4项、其中授权1项。

跟张老师接触久了,同学知道,张老师从来不会因为学生在学习上出现的错误而生气,但是张老师对“抄袭”绝对是“零容忍”。“老师觉得任何知识上的错误都可以经过他人的指导而改正,唯有抄袭关乎一个人的学术道德,一旦抄袭,只能给零分。”苏玉霞说,作为学生,她敬佩这样的老师,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个坚守底线的人。

是竞赛“金牌导师”,更是学生的“全方位导师”

在学生眼里,张国庆是公认的竞赛“金牌导师”。作为学生第二课堂指导教师,张国庆老师注重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技能的培养,结合学院“以学生收获为目标”的“四位一体”特色专业教育,建立了一支涵盖一年级趣味课题、二年级科创项目、三年级创新创业竞赛、四年级毕设研究的本科生培养梯队,明确“能力培养第一、竞赛成绩第二”的团队理念,开展各项本科生科研实验和各类学科竞赛等活动,取得了良好的成绩。生物工程专业三年级徐诗毅、李小凤同学带队的《“菇菇能量包”生态栽培基质》、《蘑食屋公益科普课堂》项目分别获得2018年“创青春”首都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计划类银奖和实践挑战类铜奖,其中“菇菇能量包”项目入围“创青春”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环节。宁英杰等同学《粉褶白环菇漆酶分离纯化与染料降解研究》获得2017年度第十五届“挑战杯”国赛三等奖、北京市特等奖。近五年来,实验室团队累计获得“挑战杯”、“创青春”赛事奖项9项,包括国家级三等奖1项,北京市特等奖1项、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(银奖)2项、三等奖(铜奖)4项,累计获奖学生达到63人次。201710月,张国庆老师首批入选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。

在学生心里,张国庆更是全方位的导师,研究生胡渤洋说:“张老师真的是在学习中、科研中、生活中,处处在以身作则的熏陶着我们。”读研期间,张国庆会关注胡渤洋每周的实验结果,在出现问题的时候,会一同商量实验该如何改进。“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张老师指导我修改第一篇研究论文,当时在和老师出差的高铁上,老师一字一句地给我修改,这让我非常感动。” 在平时的生活中,张老师是学生口中的大哥哥、大朋友,“他性格温和,幽默风趣,跟我们一起聊天时,会像朋友一样倾听,也会在必要的时候给我们指引,他的一言一行,给了我非常重要的影响。”